歡迎來到一朵茶網,讓您更懂茶【侵權刪除】

設置首頁|添加收藏|保存桌面|網站地圖xml|Tags標簽

屯溪綠茶

屯溪綠茶簡稱"屯綠",又稱"眉茶",有珍眉、鳳眉、特貢、貢熙等品名,因歷史上集中在安徽屯溪加工輸出,故名。屯溪綠茶的集中產區在黃山腳下休寧、歙縣、寧國、績溪四縣,以及祁門里的東鄉等地。黃山茶鄉所產的各種綠茶由"屯溪"集散、輸出、因此,統稱"屯溪綠茶"。屯溪綠茶為我國極品名茶之一。主要產地有休寧、歙縣、施德、績溪、寧國等地。因歷史上在屯溪加工輸入出,故名"屯綠"。"屯綠"在明萬歷年間(1573~1620)即在國際市場上首露頭角,1913年已遠銷歐美各國。曾被譽為"首屈一指的好茶"、"綠色金子"。

簡介

屯溪綠茶簡稱"屯綠",又稱"眉茶",是我國極品名茶之一。屯溪綠茶的集中產區在安徽省黃山腳下休寧、屯溪綠茶歙縣、施德、寧國、績溪以及祁門里的東鄉等地。黃山茶鄉所產的各種綠茶由"屯溪"集散、輸出、因此,統稱"屯溪綠茶"。

屯溪綠茶為中國極品名茶之一。因歷史上在屯溪加工輸入出,故名"屯綠"。"屯綠"在明萬歷年間(1573~1620)即在國際市場上首露頭角,1913年已遠銷歐美各國。曾被譽為"首屈一指的好茶"、"綠色金子"。1920年屯溪有100多家茶商經營綠茶,有"屯溪船上客,前渡去裝茶"之說。該茶條索緊密,勻正壯實,色澤綠潤,沖泡后湯色綠明,香氣清高,滋味濃厚醇和,是中國綠茶中的名品。"屯綠"屬炒青類,屯綠毛茶又稱"長炒青"。其做法起源于松羅匹茶的制法,品種有珍眉、貢熙、特針、雨茶、秀眉、綠片等6個花色18個不同級別,此外還可窖制茉莉、珠蘭、玉蘭、玳玳、桂花、玫瑰等花茶。

屬綠茶類,為歷史名茶。創制于清嘉、道年間,由松蘿茶精加工演化而來。產于休寧縣、歙縣、黟縣、祁門縣、績溪縣等。

屯綠產區的深山狹谷,水繞山轉,迂回曲折,河彎和河川會合地段,長期沖積形成屯溪綠茶的河谷洲地,溪澗山塢深沖,土層深厚,透水性好,富含有機質,肥沃宜茶,"休寧四大名家"和"祁門四大名家"都是洲地茶園出產,河谷洲地茶園,茶樹長勢茂盛,優質高產,當地稱之為洲園茶。如祁門鳧溪口的楊樹林茶,休寧縣流口的茗洲茶等,醇濃鮮爽,幽香綿長,具有典型的栗香韻味,為屯溪名茶中的珍品。

屯溪綠茶之所以品質優異,主要是由于它們產地有優越的自然環境。除具備一般茶區氣候溫潤,雨水充足,土質松疏等條件外,還具有山高谷深云霧多,溪澗遍布濕度大,林木茂盛水土好等特點。黃山山脈綿延150多公里,高山峻嶺,層巒疊嶂,新安江、青弋江、昌江三條大河發源于此,千百條溪流縱橫交錯,四百多萬畝山林保土保水,形成一個"晴時早晚遍地霧,陰雨成天滿山云"的蔽蔭高濕的自然環境。茶樹大多生長在海拔300-1000米之間山坡上,天天處在云滋霧潤之中,不受寒風烈日侵蝕,因而葉片肥厚,經久耐泡;再加上茶區遍生香花,采茶季節正是山花爛漫之時,花香熏染,所以,屯溪綠茶顯得特別清香。屯溪老街

作為"屯綠"中的極品,"鳧綠"產于祁門縣鳧峰鄉,茶園面積9000畝,茶園"地臨峭壁,灘環深溪,壁生云海,溪連霧天",是"屯綠"歷史上"四大名家"茶的主要產地。"鳧綠"是祁門縣鳧峰鄉炒青綠茶的簡稱,俗稱鳧峰炒青。"鳧綠"品質特點是外形條索緊結、勻整壯實、色澤綠潤、香高持久,帶熟板栗香或蘊藏蘭花香。滋味鮮濃回味無窮,湯色嫩黃明亮。葉底嫩綠厚實柔軟,比一般"屯綠"香高、味濃、耐沖泡、不澀嘴。

特點

外形纖細美觀,條索勻整壯實,色綠帶灰有光澤,香氣清高持久,滋味濃厚醇和。

工藝:此茶精彩巧制,工藝精湛。制作工藝流程可分三十七道工序,有幾百種變化,須經十四天方可制成。制作時,做到"現采現制",鮮葉殺青,掌握"高溫勻殺,先高后低,透悶結合,多透少悶"和"嫩葉老殺,老葉嫩殺"的原則;揉捻時,嫩葉要"輕壓短揉",老葉要"重壓長揉";焙干時,要掌握"分次,中間攤晾"的原則,采用"炒二青高溫快炒,輝鍋低溫高炒"的技術。

歷史淵源

清中葉以后,徽州及毗鄰的浙贛邊區出產之炒青綠茶,大部集中在屯溪精制、外銷,遂爾命名"屯綠",即英文中所稱之"屯溪茶"(TwaikayTea)。當時的屯溪每逢茶季,行、號林立,故流傳有"未見屯溪面,十里聞茶香,踏進茶號門,神怡忘故鄉"之民謠,贏得"茶城"之譽。

"屯綠"飲譽海外,暢銷世界各地。清末民初,為"屯綠"外銷鼎盛時期。同治年間,"屯綠"年均外銷達10萬余引(每引50公斤)。清兩江總督在屯溪置皖南茶厘局(系道臺銜),年征茶稅達40萬元。其時珍眉、針眉銷北非、英國和美洲,珠茶銷歐洲,熙春主銷俄國。光緒二十二年(1896年)"福和昌"茶號老板余伯陶試制成"抽珍",深受外商歡迎。

建國后,國家重視"屯綠"的生產,"屯綠"銷往摩洛哥、阿爾及利亞、毛里塔屯溪綠茶尼亞、塞內加爾、突尼斯、沙特阿拉伯、法國、阿富汗、馬里、尼日爾、蘇聯、美國、加拿大及東南亞等50多個國家和地區。

西漢時中國已有茶葉,主要產在四川、甘肅一帶,以后逐步向東南濕溫地區發展。唐陸羽著《茶經》,提到歙州產茶。同時,敦煌石窟里所藏的王敷著《茶酒論》中,茶自夸為"浮梁歙州,萬國來求。舒城太湖,買婢買奴。"唐代歙州茶已進入國際市場。然唐宋制茶,多以蒸、碾、壓、焙工藝制作團茶、餅茶、錠茶、丸茶,號龍團鳳餅,研膏蠟面。宋代浙江紹興日鑄寺發明了炒青法制作的"日鑄茶",改蒸為炒,改碾為揉,改研膏團茶為條形散茶,茶葉的外形與內質均為之一變,在綠茶制作和綠茶品質上創拓了新的途經,謂之炒青。陸放翁《安國院試茶》曰:"我是江南桑苧家,汲泉聞品故園茶,只應碧缶蒼鷹爪,可壓紅囊白雪芽"。其自注云:"曰鑄則越茶矣。不團不餅,而曰炒青;曰蒼鷹爪,則撮泡矣。"

明朝炒青綠茶的制作工藝得到普及、提高,新品名茶迭出。隆慶年間(1567~1573年)徽州休寧創制的"松蘿茶",即是安徽名茶中最早著名的炒青綠茶,也是全國名茶之一。明代馮時可《茶錄》中稱:"……近出松蘿最為時尚,……是茶始比丘大方,大方居虎丘最久,得采制法。其后于徽之松蘿結庵,采諸山茶于庵焙制,遠邇爭市,價倏翔誦,人因稱松蘿茶。"松蘿茶的創制,成為"屯綠"產制的基礎。

松蘿茶有其獨特的采制方法,明崇禎三年(1630年)聞龍著《茶箋》中載:"茶初摘時,須揀去枝梗、老葉,唯取嫩葉,又須去尖與柄,恐其易焦,此松蘿法也。炒時,須一人從旁扇之,以祛熱氣;否,則黃,色、香、味俱減。余所親試,扇者色翠,不扇色黃,炒起鐺時,置大瓷盤中,仍需急扇,令熱稍退,以手重揉之,再散入鐺,文火炒干入焙。蓋揉則其津上浮,點時香味易出。""屯綠"之制,法自松蘿。

栽培技術

⑴種植密度 它關系成園投產的快慢和茶葉產量的高低。在生產實踐中,用的最多的茶屯溪綠茶園種植密度,主要的有兩種: 一是單行條栽茶園,種植行距150cm,叢距33cm,每畝種植約1350叢。二是雙行條栽茶園,種植大行距為150cm,小行距為30cm,叢距20cm, 每畝種植約4450叢。不論是單條栽,還是雙條栽,每叢通常種植3株茶樹。茶樹種植密度,要因地制宜,根據當地的土質條件、肥料條件、管理水平、選用的茶樹品種,確定合理的種植密度。

⑵開溝施底肥 茶樹種植,先應平整土地,再開種植溝分層施入有機肥作底肥?;适┫潞?,其上蓋土5cm左右, 目的不使茶根接觸肥料,以免灼根。

⑶茶苗移栽 這是茶樹的主要種植方式。移植時期應選擇在茶樹休眠階段、土壤濕度大、土壤含水量高的時期進行。栽植時應保持根系的原來姿態,使根系舒展。對主根過長的,可酌情剪短。填土時,要邊覆土邊踩緊,使茶根與土緊粒緊密接觸,不可上緊下松。加土直至與茶樹基部泥門相平為止,過深過淺,都會影響移栽茶苗的成活率。茶苗移栽,立即澆水,并用稻草、麥稈等覆蓋茶苗根部土壤。

⑷苗期管理 主要是指茶苗移栽后一至二年的管理,中心是保全苗、壯苗。其主要管理內容有抗旱保苗、勤除雜草、間苗補苗等栽培技術內容。

制作過程

炒青綠茶初制工藝流程為:鮮葉→貯青→殺青→揉捻→二青→三青→輝干屯溪綠茶→毛茶。屯綠精制:炒青綠毛茶通過分篩、抖篩、撩篩、風選、緊門、揀剔,初步分離出長、園、筋、片等形態茶葉,再分別加工。成品茶有珍眉、貢熙、秀眉等花色。

主要價值

早在清朝光緒年間,"屯綠"就譽滿國內,并銷往歐洲和美國。1949年以后,"屯溪綠茶"的生產銷售進入了新的時期,品種不斷創新,暢銷五大洲80多個國家和地區,1988年9月,在雅典舉行的第二十七屆世界優質食品評選大會上,"屯綠"獲得銀質獎。

品種各類

屯綠以大類區分有炒青、烘青兩種,其珍品有:特珍、珍眉、貢熙、秀眉、針眉等。這些茶葉雖然外形不一,湯色名異,但一經品茗,都是香氣馥郁,滋味醇厚,飲后令人神馳心怡。

其中"鳧綠"是"屯綠之冠",為中國炒青綠茶中的佳品,它產于祁門縣鳧峰鄉,外形纖細美觀,條索緊結厚實、色澤光鮮綠潤、香氣馥郁持久,蘊藏蘭花香或熟板栗香,沖泡時,湯色黃亮、葉底嫩綠,更耐沖泡、不澀嘴,令人回味無窮,是有名的"綠色黃金"。

歷史與現狀

《清史稿·地理志》稱屯溪為"茶務都會",徽州六縣、浙西、贛北之綠茶也在此集散,故稱"屯綠",在國際茶市稱屯溪茶(Twailay Tea),"屯溪綠茶"是一個地域品牌,不是屯溪生產的綠茶產品的簡稱。屯溪綠茶的制作,距今已有1200多年的歷史。這種茶采制精細,鮮葉原料多為一芽二葉或三葉嫩梢,制作方法分炒青和烘青兩種。炒青是將鮮嫩葉揉捻以后,在茶鍋里炒制成茶,用這種方法制成的綠茶芬香馥郁,茶汁濃厚,湯色碧綠清新。烘青是鮮葉揉捻以后,在烘籠里用木炭烘制成茶。烘青的特點是顏色深厚,茶葉醇和,湯色明凈。"屯溪綠茶"是黃山市大宗出口產品,是中國炒青中出類拔萃的品種。

據《皖南茶葉概述》記載,太平天國時期(1851-1854),徽州的婺源東鄉俞德和、俞德昌、胡源馨、金泰隆四家茶號,各精制眉茶千百箱不等,運往香港出售,獲利優厚。光緒22年(1896),屯溪福和昌茶號改進精制技術,從眉茶中提取"抽心珍眉",銷往歐洲各國,一舉蜚聲世界。另一家茶號應當時俄國客商的需要制成"特貢"試銷,也獲得好評。早在清朝光緒年間,"屯綠"就譽滿國內,并銷往歐洲和美國。1949年以后,"屯溪綠茶"的生產銷售進入了新的時期,品種不斷創新,暢銷五大洲80多個國家和地區,1981年和1985年,屯溪茶廠生產的特珍一級、珍眉一級榮獲國家優質產品銀質獎。1988年,由屯溪茶廠、霍山茶廠生產拼配的"安徽綠茶"--特珍特級和屯溪茶廠生產的特珍一級,在希臘雅典第27屆世界優質食品評選會上獲銀質獎。

自1980年代茶葉供過于求以來,屯綠產區產品結構發生變化,黃山毛峰等名優茶產銷量劇增,高中檔炒青毛茶減產。由于價格因素,高檔炒青綠毛茶已經無有,屯綠出口茶多為低檔貨,且造假著色加糊等陳規陋習卷土重來,進一步陷入產品質量和價格的惡性循環。處于貧困線下的茶農生產低檔炒青只是為了謀生;加工廠商降低質量是為了利潤;出口商面對質量問題也無可奈何。如何走出困境,進一步調整產品結構,少生產或不生產外銷綠茶,可能是一條不歸之路。

沖泡技巧

屯綠屬不發酵茶,富含維生素C和氨基酸,特點是鮮爽,清香,色澤翠綠。沖泡屯綠就屯溪綠茶的沖泡得把這些特點充分展現出來,因此泡茶水溫,茶與水比例,浸泡時間,茶具選擇等都得把握得當。一般茶與水以1:50為宜,最能反映茶湯品質。水過之太淡,茶過之則苦澀。泡茶水溫在85~90為宜,當然,還要視茶葉松緊程度。茶具選用上看,有比較現代的玻璃杯,傳統的白瓷杯碗。玻璃杯比較直觀,能欣賞清澈茶湯和翠綠嫩芽,有著良好的視覺效果,但品飲時不便拿取,易燙手。白瓷帶托的茶碗或茶杯較為適宜,既不影響香氣散失,又便于拿取,不燙手。具體而言,屯綠沖泡的程序可分為以下幾個過程:

成年人三级片导航_先锋影音制服丝袜自拍资源_999国内精品永久免费视频_成?¤人免费午夜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