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南岳云霧茶產于湖南省中部的南岳衡山。
衡山巍峨秀麗,共有72座山峰,逶迤綿延800余華里。這里古木參天,翠竹灌林,山巔峪谷終年云霧繚繞,茶樹生長茂盛。
這里所產的南岳云霧茶造型優美,香味濃郁甘醇,久享盛名,早在唐代,已被列為貢品。南岳云霧茶形狀獨特,其葉尖且長,狀似劍,以開水泡之,尖子朝上,葉瓣斜展如旗,顏色鮮綠,沉于水底,恰似玉花璀璨、風姿多彩。尤其是那股濃郁的清香,沁人心脾、甜潤醉人﹔甜、辛、酸、苦皆有之,又令人回味良久。
"名山名水出名茶"。南岳衡山特產云霧茶,久負盛名?!改显涝旗F」高山茶滋味醇厚,香氣濃郁,純而不淡,濃而不澀,經多次泡飲后,仍然湯色清澈、回味無窮?!改显涝旗F」茶
一提起南岳茶,便令人想到南岳祝融峰、喜陽峰和金簡峰形成的峽谷禹王城里的云霧茶,便令人想到那一畦畦,一層層,一堆堆的肥嫩香甜的綠云。薄霧連著綠云,意和我眼前剛泡好的一杯濃茶所升騰起的白色水氣繚繞和融合在一起了。人的思緒也不免悠然遠翥。
南岳山的茶,歷來以廣濟寺的云霧茶最有名,以石廩茶開發的最早(在今五工區到方廣一帶)。因為廣濟寺和石廩峰一帶,山高都在900米以上,一年有好幾個月云霧迷蒙,雷雨也不少,所以空氣濕潤,又多雷雨形成的氮素,而山深林密,土壤里腐植質多,所以長出的野茶和開墾出的園茶(或稱家茶),都長得鮮嫩翠肥,經過茶民們的加工,真是濃香繞梁,三日不散。
在遠古時期,人們的生活與鳥獸無異,披樹皮、吃野果、住山洞,過南岳云霧茶 著極其艱苦的生活。最可怕的是每年的寒冬臘月,人們饑寒交迫、無以為生。作為部落首領的炎帝神農氏,看在眼里非常著急。一天,突然飛來一只長著紅色羽毛的朱鳥,嘴里叼著一根九個穗子的禾草。
朱鳥在天上不停地搖動著稻穗,剎那間,群鳥上下翻飛爭食著穗粒。神農心想,要是人間有這樣的穗粒,百姓就不會餓肚子了。于是,他便朝著朱鳥追了過去。
朱鳥飛到哪里,炎帝就追到哪里。炎帝跟著朱鳥跑過了一座座大山,跨過了一條條河流,就這樣,從北方來到了南方,這時的南方已經是春暖花開的季節。眼看著浩瀚的洞庭湖擋住了去路,炎帝著急了,將隨身帶著的神鞭向朱鳥揮去。朱鳥被神鞭擊中頭部立刻掉了下來,穗粒撒滿大地,不久江南長出了綠油油的禾苗。落到地面的朱鳥則化成了一座山,綿延八百里,植被豐茂,這就是衡山。
從此,炎帝的足跡遍布衡山一百零八峰,他"嘗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被視為茶祖。死后,炎帝葬于當時衡州府的酃縣,他陵墓所在地稱為"茶陵"。
《衡州圖志》中這樣寫著:"茶陵者,所謂山谷生茶茗也。"雖然只是傳說,但在古籍中確有記載,所以我們大膽地說:南岳衡山是茶的故鄉,絲毫不為過!時間太過久遠了,南岳究竟從何時開始種植茶葉,已經無從考證。但唐宋時期,衡山作為"貢茶"享譽海內外,卻是有史料為證!
曾經有一位道長叫王仙嶠,少年時很有些雄心大志,在唐開元元年,他帶著300多斤衡山茶,前往京師。京師這么大,他誰也不認識,怎么辦?他不是帶著茶葉嗎,于是每天在城門口擺茶攤,給過往的行人施舍茶水。有一天,忽然被高力士看見了。茶作為飲品是在唐代時才剛從南方進入北方,而且多是在文人和僧道中流傳,當時的茶葉是很昂貴的。高力士感到很奇怪,問他是從哪里來的?王道長回答說,我從南岳來,住在九仙觀。
因為寺觀破落又沒有錢修,所以趕來京城,希望通過這種施茶的方式結交一些達官貴人,募集一些善款。高力士把這件事告訴了唐玄宗,唐明皇很是感動,當即召見了他,并賜給他金銀綢緞和道家典籍,讓他回去修寺觀。其實,唐玄宗有所不知,在北方視為珍品的衡山茶,在當時的衡山已屬平常之物,民間種茶、品茶蔚然成風。
衡山茶除貢獻皇宮、寄售京師外,還出口交趾(今越南)等地。宋代的《膳夫經手錄》一書中寫道:"衡山茶,團餅而巨串,歲取十萬,自瀟湘達于五嶺,遠自交趾之人,亦常食之。"古代人考慮到茶葉不好運輸,所以都是做成茶餅,用繩子穿在一起,一吊為一串,大概為八十斤左右。這"巨串"的一串怕不會低于80斤吧,按這個標準計算,當時衡陽每年產茶數應在百萬斤左右,就是在今天,這個產量和規模也是很高的。
看來陸羽對衡山茶的贊譽并非空穴來風。孤獨落寞的今生,衡山茶,古稱岳山茶,近現代俗稱「南岳云霧」茶,自唐代以來奉為貢品。唐陸羽《茶經》中有「茶出山南者,生衡山縣山谷」的記載。
明末,王夫之著有《南岳采茶詩》:"山下秧爭韭葉長,山中茶賽馬蘭香﹔逐隊上山收晚茗,奈何布谷為人忙。清刻本《南岳古九仙觀九仙傳》之《雨前岳茗》也有記載:"壽岳之茗,祝融稱善;云霧作幕,煙霞為幔;得靈氣之氤氳,借至人之手段;澄心不待七碗,戰退睡魔百萬。"
古今名人頌「南岳云霧」高山茶的詩有數十首。主要產區集中在毗盧洞、煙霞峰、華蓋峰,海拔800~900米,這里栽種著1500畝茶樹。南宋理學家胡宏門下第29代孫的胡寅,2007年1月承包了南岳林場名下的1500畝茶園,成立了湖南省南岳云霧茶業有限公司,立志要重振「南岳云霧」高山茶。
「南岳云霧」高山茶一般種植在海拔800~1000公尺的廣濟寺、鐵佛寺、華蓋峰等地,其中以廣濟寺的毗陵茶最有名。毗陵茶因毗陵洞而得名。廣濟寺位于衡山五大峰之一的石廩峰下,四面環山,古木參天,流水潺潺,常年多霧,霧期多在240天以上。這里氣候溫和,土地肥沃。豐富的有機質,為山茶提供了良好的生長條件。
禹王城坡地上的茶園群峰緊束的禹王城峽谷中,此地突然開豁,出現了一片平坡,坡上一層一層,一畦一畦,一望無際地植滿了綠茸茸又密又嫩的茶樹。如果你來的時候正是初夏,清明久過,雨絲風片,撲面不寒,高山上正是摘制第一班云霧新茶的時候,茶園里一片片翠袖青裙,一陣陣銀鈴樣的笑語,夾雜著嘹亮而高吭的山歌,偶爾,早霞又把一片金色灑在茶林上,五彩斑斕,生意盎然,這里竟把春光留住了。你或許會稱道我那句"四月鶯飛逐早霞"的詩是一種藝術的真實。
廣濟寺茶園實景圖茶園的一畦畦的邊坡都是用山上巨石堆壘成,以便把腐植的泥土攔住。我無法計算這里的石垠究竟需要幾十萬到幾百萬噸巖石筑成,更無法計算修建茶園那幾年里,灑在地里的廣濟寺的僧侶們和茶園的茶農、茶工的汗水有多重。
「南岳云霧」高山茶采摘好壞,不僅關系到茶葉質量、產量和經濟效益,而且還關系到茶樹的生長發育和經濟壽南岳華蓋茶山命的長短,所以,在「南岳云霧」高山茶生產過程中,茶葉采摘具有特別重要的意義。
「南岳云霧」高山茶采摘,其方法主要有兩種,即手工采茶和機械采茶。
茶樹葉片的主要生理作用是進行光合作用和水分蒸騰。茶葉采摘是目的,但留葉是為了更多的采摘,決不可采茶偏廢。若采得過多,留得太少,減少了茶樹的葉面積,使光合效率降低,影響了有機物質的積累,繼而影響茶葉產量和品質。
反之,采得過少,留得過多,不僅消耗水分和養料,而且葉面積過大,樹冠郁閉,分枝少,發芽密度稀,同樣產量不高,經濟效益低下,達不到種茶目的。但茶樹留葉數量應以茶樹不同的生育年齡而異。
一般說來,幼年期茶樹,以培養樹冠為目的,應以養為主,以采為輔,采必須服從養。而當茶樹進入成年期后,即進入投產后的茶樹,應以采為主,適度留養。
留葉數量以能增強或維持茶樹正常的旺盛生長,能獲得最高的產量和最優的品質,又能延長茶樹的經濟年限為最理想。留葉多少,一般以葉面積指數來衡量,它是指茶樹葉片總面積與土地面積之比。
高產、高效、優質茶園的葉面積指數通常為3-4。在生產實踐中,留葉數量一般以"不露骨"為宜,即以樹冠葉片互相密接,看不到枝干為適宜。如實行機械采茶,那么,可根據當年茶樹留葉數量,實行提早封園,采取在秋季集中留養一批不采,以加強茶樹生長勢的方法,加以實現。
上封寺東北邊有個毗盧洞,一名毗佛洞。毗盧洞和廣濟寺的「南岳云霧」高山茶茶很出名。
廣濟寺周圍三面高峰。這里,一年只有六十天左右是整天明朗,其余的日子,或多或少都云霧繚繞。所以,這里產的茶葉叫「南岳云霧」高山茶。這茶葉又尖又長,好像槍尖。
泡到碗里尖子朝上;兩片葉瓣斜展如翼,頃刻間,濃郁的芳香四溢,沁人心脾。
這里出產的「南岳云霧」高山茶,早在唐玄宗時就譽滿京城。唐代名典陸羽的《茶經》亦有記載:"茶出山南者,生衡山縣山谷"。販茶的商人加上本山掮客,在岷茅廬進進出出。毗盧洞的山民剛唱過采茶曲,家里就只剩下幾兩茶葉的塵末了。
清代初年,有一個和尚背了個大包袱,里面裝著二十來斤茶葉。他順澗而下,到福田鋪后,才上驛路朝北進發。黃昏抵澧州,進了州官大人的府邸。他一進門,碰見一個朗中模樣的人,從深院走出來。
幾個家人圍住郎中輕聲問:"大人的病情如何?"郎中只是搖頭,怏怏地走了。和尚頓時明白了:州官大人病情嚴重。郎中也束手無策。便走進州衙,向州官自陳,可以為大人消災除病。
州官大喜,連忙叫引進后堂,準備茶飯,安頓住處。和尚到住處剛放下包袱,州官大人傳出話來,請和尚當面商量如何消災除病。和尚來到州官大人榻前,長揖齊地,口稱同鄉下僧探望來遲。他一邊問安,一邊觀察州官氣色。見州官臉色焦黃,眼皮泡腫,眼珠灰暗,聲氣虛弱,與和尚說幾句話,也是一臉的汗,悶嗝連聲。
和尚問大人延醫服藥可曾見效?家人代為回答說:服藥百天,不見半點效用。和尚滿有把握地說:"大人貴恙,下僧有法根治,不知是否能照辦?"州官聽說有法根治,忙問如何治法。和尚轉動著眼球,說州官大人七分是邪癖內攻,三分是蒙心膏太厚,要法事和藥療同時進行。他拿出一整套治療方案:云霧茶葉一百斤,包成一團,放在三丈三的臺子上,做七天道場,用這茶葉洗六臟,半年小好,一年中好,三年根治。州官聽了,認為療效太慢。和尚眨巴著眼睛,說三樣不缺一樣,可以一月小好,三月中好,一年根治。
州官大人這下高興了,忙問是哪三樣。和尚說:"一是南岳毗盧洞的茶,長在佛腳的祥云中;二是長沙白沙泉的水,是龍口邊流出的;三是景德鎮的碗。燒一次水,泡一次茶,換一次碗,碗換了就打爛丟掉。"州官大人立即吩咐組織兩批人分頭去辦。和尚忙說自己帶來二十斤毗盧茶,道場先用這茶葉做,另外八十斤,由他在清涼寺做好道場;同時安排一百人立即動身,開兩只大船到長沙白沙泉取水,日夜兼程,七天道場一進,水就要運回府來。
七天道場做完了,到白沙泉運水的兩只船了在澧州攏了岸。根據和尚的意見,這水用二十只大陶缸密封著,放在地窯中,用一缸開一缸,專人管理。
州官一天天好轉,年底上京述職。進行官員見他很健旺,問他病中吃了些什么藥?他說喝了一百斤毗盧洞的"佛茶"。大家很驚奇!從此,朝廷官員都想和這和尚結方外之交,邀請和尚到京作上賓。
一傳十,十會百,地方官員和鄉紳為"佛茶"鼓吹,朝廷官員為"佛茶"張揚。清代自康熙到宣統,每年都派人來南岳運去上千斤茶葉,繼唐代后,南岳貢茶又名傳天下。
南岳生長環境衡山,處北緯27度12分,氣候溫和、溫潤,土壤含有豐富的有機質,一年中有280天云霧籠罩,對茶葉生長尤為有利。
「「南岳云霧」高山茶無蟲害,無化學污染,制作工藝精細,素以秀麗多毫,翠綠勻潤,鮮爽醇厚、嫩香持久而聞名遐邇,在祝融峰、芙蓉峰、紫蓋峰之間毗盧洞,有一片寬深各二十里的狹長山谷,由于三面環山,經常云纏霧繞,因而土地肥沃、濕潤,最適宜于種茶,這里出產的茶叫云霧茶。
這種茶葉又尖又長,宛如槍尖,泡沏后尖子朝上,兩片葉瓣,斜展如旗,綠得鮮潤,沉在水里,香氣濃郁,喝一口沁人心脾?!改显涝旗F」高山茶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云霧茶在南岳到處都有種植。
云霧茶最適宜在海拔八百米至一千一百米的山上栽培,特別是廣濟寺、鐵佛寺、華蓋峰等地,這一帶云霧交織,陽光和煦,森林覆蓋面積大,種出的茶"條索緊細,挺秀多毫,內質優良,清香馥郁,飲后回味。"1980年至1982年連續三年「南岳云霧」高山茶被評為部優、省優產品,暢銷海內外。
南岳云霧茶的制茶工藝分為殺青、清風、初揉、初干、整形、提毫、攤涼和烘焙八道工序。
第一道工序殺青是奠定南岳云霧茶品質的關鍵,操作難度極大。當地人們對這一工序的操作者尊稱為 "炒手"。鮮葉下鍋啪啪作響,鍋溫 130℃左右,"炒手"徒手翻炒,神態自如,操作甚熟,這種精湛的技藝,令人贊嘆。[1]
南岳云霧高山茶與杜鵑花譜寫的美麗傳說
萬物蘇醒,迎春花早。又是一年云霧茶綠、杜鵑花開時節,滿山遍野,萬紫千紅,花團錦簇,美不勝收。只愿今生長作南岳人!雖客居南岳不久,卻讓人直把他鄉作故土!身處南岳,你不會由于緊張繁忙而膩煩,生涯充分也會讓人越來越漂亮!只因南岳山麗人美花美!而南岳山、云霧茶、杜鵑花,還相傳著一則神奇美妙的傳說呢
良久良久以前,七仙女之子因犯天條,被貶為如來佛祖的坐騎,喚作金獅。從此,金獅跟著佛祖修煉,時空輪回三千年,金獅也頗有了佛性。
有一年,佛祖騎著金獅,云游到南岳這一帶時,金獅不經意間凡心一動。佛祖已了然于心,早知金獅與云霧、杜鵑二位姑娘有緣,于是頷首道:"金獅徒兒,既然你塵緣未了,我就讓你到人人間走一遭吧。"就如許,金獅投胎到了一個官宦家庭,成了金家令郎。
十八年過去了,金令郎一舉中了新科狀元,皇帝決議在后花圃為他舉辦慶功宴席。席間來了很多妙齡少女,包括皇帝巡游南岳時欽封的義女云霧公主,拖著霧一樣輕浮的綠紗裙,隱約分發出淡淡清香,小巧剔透、飄然若仙。
還有皇帝的小女兒杜鵑公主,一襲粉裙,婉如一朵出水芙蓉、凝脂雪蓮,絕色嬌美的芳靨暈紅如火,風情萬千的美眸清純害羞。狀元郎在席間扮演詩詞歌賦,大獻才藝,在場的少女無一不被他折倒。而金令郎卻與杜鵑公主一見鐘情,心認為這是佛祖賜賚他的姻緣。
誰知幾天后,皇帝下召,命新科狀元金令郎與云霧公主結婚;還也傳來了杜鵑公主和親遠嫁的音訊。這一音訊對金令郎好像晴空轟隆,他怎樣也想欠亨,佛祖居然如許對他。幾日來,他不吃不喝,深究急思,魂魄即將出殼,生命危在日夜。
就在這時,佛祖來了,他對將近出殼的金令郎魂魄說:"金獅徒兒,你可曾曉得,杜鵑公主雖與你有情,但終不屬于你,她對你但是是生命中的一段插曲。而云霧公主就是昔時佛祖門前的一棵云霧綠茶樹啊,她看了你三千年,傾慕了你三千年,但你卻從沒有看過她。徒兒,我再來問你,人間什么才是最珍貴的?"金令郎聽了這些實情之后,好像一會兒大徹大悟了,他對佛祖說:"人間最珍貴的不是得不到的和已失去的,而是目前擁有的和能掌握的幸福。"
剛說完,佛祖就分開了。金令郎的魂魄卻再也無法回位了,他死后,化作南岳衡山旅游了一座石頭山,從此屹立在湘江邊,這就是今日五岳獨秀的南岳衡山!杜鵑公主因懷念金令郎情深,客死他鄉,后來魂魄化作杜鵑鳥,飛越千山萬水,一路號泣不止,終于飛回了南岳大地,嘴里卻吐出了鮮血,染紅了山上的青素花,就是今日南岳漫山遍野的杜鵑花。
而云霧公主守望了三千年的戀愛,也長成了南岳滿山的云霧綠茶!彩云拱月夜如銀,盡染層林透竹筠。南岳衡山云霧綺,金獅杜鵑伴佛身。月兒也知羞怯,躲在云層后,遮了半張如玉的容顏!為人間千年最美妙的相遇相知、相依相伴!
湖南省南岳云霧茶業有限公司是一家集茶樹栽培、科研、茶葉生產、加工、銷售,茶文化推廣、生態農業旅游開發于一體的綜合型公司,坐落在國家AAAAA級風景名勝區--南岳衡山。
南岳衡山逶迤盤桓八百余里,大小山峰七十二座,氣勢磅礴,巍峨秀麗。南岳文物古跡、歷史碑石甚多,風景絢麗多彩,古木參天,終年翠綠,奇花異草,四季郁香,有"五岳獨秀"、"文明奧區"之美譽。公司擁有煙霞茶院、毗盧茶園、華蓋茶場3個高山茶葉基地,加工車間4個,冷庫3間,專賣店3家,茶樓1家,茶文化館1家。
我們致力于依托旅游資源優勢,走觀光農業與生態旅游之路,挖掘「南岳云霧」高山茶的歷史,傳播燦爛的南岳茶文化,讓更多的人感受雍容大雅的衡岳文化,品嘗天然健康的「南岳云霧」高山茶。南岳云霧茶業的「南岳云霧」高山茶于1988年被評為"雁城十佳消費品",1998年被評為機制名茶,2008年在第三屆世博會榮獲金獎,2010年榮獲首屆省供銷社展銷會金獎證書。
「南岳云霧」高山茶產自煙霞、華蓋、毗盧三大產區,自西向東排列,占據得天獨厚的有利地形及霧澤華葉的獨特氣候。
毗盧茶園位于廣濟寺景區,地處祝融、喜陽、石廩峰之間毗盧洞山谷,茶園面積420畝。陸羽茶經就有明文記載,是南岳歷史生產貢茶的圣地。這里郁郁蔥蔥的原始次森林,還有有機質豐富的沙質土壤以及龍鳳溪、禹王城遺址、絨毛皂莢等名勝古跡。
煙霞茶院位于祝融峰景區,在鄴侯書院附近山坳,茶園面積100畝。此地種茶肇始于唐,盛于明清,歷史悠久,文化深厚。還有聞名遐邇的鐵佛泉,現為湖南農業大學茶學專業科研實習基地和湖湘文化旅游示范點。
華蓋茶場位于方廣寺景區,沿山皆茶,公路3公里兩旁茶樹連綿不斷,茶園面積1200余畝,冬雪初霽,吐白花,滿川谷,是南岳最大的茶葉生產基地。
公司旗下擁有長沙市煙霞文化旅游發展公司、衡陽煙霞旅游服務有限公司、南岳茶文化研究會等四家企職業單位。在發展企業、弘揚南岳茶文化的同時,讓南岳云霧高山茶走出湖南,走向全國,把"煙霞""毗盧"南岳云霧高山茶培育成中國品牌,把煙霞茶院的茶園旅游打造成南岳衡山風景區的耀眼旅游景點,成為吸引游客的符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