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長興紫筍茶,浙江省湖州市長興縣特產,全國農產品地理標志。
長興紫筍茶亦稱湖州紫筍、長興紫筍,產于浙江省長興縣,早在1200多年前已負盛名,自唐代廣德年間(76年前后)至明洪武八年間(375年)被列為貢茶。紫筍茶制茶工藝精湛,茶芽細嫩,色澤帶紫,其形如筍,故此得名為紫筍茶。
2010年09月13日,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部批準對"長興紫筍茶"實施農產品地理標志登記保護。
長興紫筍茶間植于竹林之中,葉芽粗壯似筍,精心加工后,具備:條直索緊鋒銳,透綠帶翠顯毫,梗壯芽肥葉厚,規格整齊勻稱的外在感官特征。經專家組評定,一致認為:長興紫筍茶干茶形似蘭花,色澤嫩綠;香氣清高持久,滋味鮮爽甘醇,湯色清澈明亮,葉底嫩勻成朵;品質優異,風格獨特。
長興縣東至李家巷鎮的青草塢村、南至和平鎮的周塢山村、西至泗安鎮的五豐村、北到夾浦鎮的父子嶺村,地理坐標為北緯30°43′-31°11′,東經119°33′-120°06′。全縣國土面積1430平方千米。
長興紫筍茶歷史源遠流長,久負盛名,是中國茶文化發祥地之一。早在1200多年前的唐代,茶圣陸羽在長興顧渚山茶區多次考察研究,發現此茶"芳香甘冽,冠于他境,可薦于上",并以"陽崖陰林,紫者上,綠者次,筍者上,芽者次"載入《茶經》,取名"紫筍",推薦給皇帝。
紫筍茶被列為貢品始于唐朝廣德年間(763-764年),據《新唐書》等史料記載,唐代貢茶分布較廣,包括五道十七州部,而顧渚紫筍茶最為著名,乃貴為貢茶之上品。由于紫筍茶品質超群,深受帝王喜愛,有詩云"瓊漿玉露不可及,紫筍一到喜若狂"。因此,貢茶數額連年劇增,到唐武宗會昌年間(841-846年)貢額達1.84萬斤之多。被后人稱謂中國貢茶之最,中國名茶之源。而且朝廷命將貢額勒石立碑,定名為"顧渚貢焙"。
長興顧渚山區是唐代茶圣陸羽從事茶事活動的重要場所之一,在這里他撰寫了《顧渚山記》和世界第一部茶學專著《茶經》。歷代文人墨客,如顏真卿、白居易、皎然、杜牧、張文規、陸龜蒙、皮日休、劉禹錫、陸游、蘇軾等,常來品茗吟詩,抒發情懷,留下不少著述、詩篇和石刻,尚留存在顧渚一帶唐朝以來的摩崖石刻、石碑和古跡還有三組九處之多,這在全國均屬罕見,是中國茶文化的珍貴遺產。
1979年,經多方努力、多年研制,長興縣試制并恢復了長興紫筍茶加工的傳承工藝。
2000年,長興縣編制了DB33/T294-2000《長興紫筍茶》浙江省級地方標準。
2003年,長興縣出臺了"510"工程發展規劃。
2004年,長興縣《紫筍茶》標準被批準為農業部農業行業標準,標準號為NY/T784-2004,是浙江省首個地方名茶部頒行業標準。
2007年,長興縣出臺了"七大農業產業發展規劃"。
2009年,長興縣增加為"九大農作物發展規劃"。對發展紫筍茶等特產生產出臺了相應的扶持政策,從2004年開始,全縣已在茶產業上共投入補助資金3200余萬元。
2003年,長興紫筍茶種植面積達3.77萬畝,生產總值達0.72億元
2009年,長興紫筍茶種植面積達8.43萬畝,生產總值達4.2億元。
2010年,長興紫筍茶保護區茶園面積6600公頃,產量1000噸。
長興萬畝紫筍茶種植基地被浙江省列為"浙江省優質高效農業示范基地"。
2005年,長興縣被評為全國"茶產業政府貢獻獎"。
2010年09月13日,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部批準對"長興紫筍茶"實施農產品地理標志登記保護。
2018年8月,長興紫筍茶在中國·銀川茶產業博覽會暨浙江綠茶(銀川)博覽會上獲浙江綠茶博覽會金獎。
長興縣水口鄉、夾浦鎮、小浦鎮、煤山鎮、白峴鄉、龍山街道、雉城鎮、林城鎮、泗安鎮、二界嶺鄉、吳山鄉、和平鎮、李家巷鎮、洪橋鎮及國營場站等地的天目山余脈山區,轄15個鄉鎮92個村(場)。東經119°33′-120°06′,北緯30°43′-31°11′。